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父母心理攻击与青少年内化问题:
一般自我概念的中介作用
学 院: 师范学院
专 业: 应用心理学
姓 名: 郑载阳
指导教师: 魏星
2022年5月6日
父母心理攻击与青少年内化问题:
一般自我概念的中介作用
Parental Psychological Aggression and Adolescent Internalization : Mediating Role of General Self-concept
郑 重 声 明
本人呈交的学位论文(设计),是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所有数据、图片资料真实可靠。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学位论文(设计)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他人享有著作权的内容。对本论文(设计)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的方式标明。本学位论文(设计)的知识产权归属于青岛大学。
本人签名: 日期:
摘要
目的:通过分别分析父亲心理攻击与母亲心理攻击对青少年内化问题的影响,探讨一般自我概念是否在其中起中介作用。方法:本研究采用儿童行为量表母亲报告版、亲子冲突解决策略量表以及儿童自我知觉量表,对青岛市两所初中七、八、九共三个年级的737名中学生及其母亲进行问卷调查,测量了青少年内化问题、父母心理攻击行为和青少年一般自我概念等变量,使用SPSS22.0以及PROCESS插件对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
父亲和母亲心理攻击与青少年内化问题呈显著的正相关,父母心理攻击越频繁,青少年内化问题越严重。青少年一般自我概念与父母心理攻击和青少年内化问题间均呈显著的负相关 (2)
一般自我概念在父亲心理攻击和母亲的心理攻击与青少年内化问题之间起中介作用,即父母对孩子实施的心理攻击行为会导致青少年较低的一般自我概念,而较低的一般自我概念水平又会进一步导致
青少年出现焦虑、抑郁等内化问题。结论:一般自我概念在父母心理攻击对青少年内化问题的影响中发挥着部分中介的作用。
关键词 青少年内化问题,父母心理攻击,一般自我概念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whether general self-concept plays a mediating role in adolescents' internalization by analyzing the impact of father's psychological attack and mother’s psychological attack on adolescents’ internalization. Methods: In this study, 737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nd their mothers from seven, eight and nine grades in two junior high schools in Qingdao were investigated by using the Children's Self-perception Scale, Children's Behavior Scale Mother Reporting Version, Parent-child Conflict Resolution Strategy Scale and Children's Behavior Scale Mother Reporting Version. The variables such as adolescents ' internalization problems, parental psychological aggression and adolescents ' general self-concept were measured. SPSS22.0 and PROCESS plug-in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valid questionnaires. Results: (1) Fathers’ and mothers’ psychological attacks are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adolescents’ internalization. The more frequent parents’ psychological attacks are, the more serious adolescents’ internalization is.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adolescents’ general self-concept and parental psychological aggression and adolescents’ internalization. (2) General self-concept plays a mediating role between father’s psychological aggression and mother’s psychological aggression and adolescents’ internalization problems, that is, parents’ psychological aggression against children will lead to lower general self-concept of adolescents, and lower general self-concept level will further lead to adolescents’ internalization problems such as anxiety and depression. Conclusion: General self-concept plays a partial mediating role in the influence of parental psychological aggression on adolescents’ internalization problems.
Key Words Adolescents' internalizing problem, Parental psychological aggression, General self-concept
目录
摘要I
ABSTRACTII
前言1
第1章 文献综述3
1.1 内化问题3
1.2 父母心理攻击4
1.3 一般自我概念5
1.4 已有研究的局限6
第2章 问题提出与研究假设8
第3章 研究方法9
3.1 研究对象9
3.2 研究工具9
3.2.1内化问题9
3.2.2 父母心理攻击9
3.2.3 一般自我概念9
3.3 施测程序10
3.4 数据处理方法10
3.5 结果与分析10
3.5.1 描述性统计结果10
3.5.2 父母心理攻击、一般自我概念与内化问题的相关分析10
3.5.3 中介效应检验11
第4章 讨论与结论16
4.1讨论16
4.1.1 父母心理攻击对青少年内化问题的预测作用16
4.1.2 一般自我概念的中介作用16
4.1.3 父母心理攻击存在的性别差异17
4.1.4 研究的教育意义18
4.1.5 本研究的不足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18
4.2 结论19
参考文献20
附录 本研究所采用的量表与问卷23
附录 1:青少年内化问题行为量表23
附录 2:父母心理攻击量表26
附录 3:一般自我概念量表27
致谢28
前言
随着建党一百周年庆典的结束,我国全面小康社会顺利建成,中华民族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时代。
在如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实施的关键之年,“双减”政策的初步落实让更多人将注意力投入到对中小学生的教育活动中来。“双减”政策的提出不禁令人反思,在这之前的中小学生教育活动中,繁复的升学压力和父母望子成龙的期望,常常为青少年带来沉重的压力和困扰,并由此导致了青少年在身心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问题。本研究将立足于时代的需求,针对青少年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内化问题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展开探讨。
内化问题是衡量青少年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董梦佳, 2020),对青少年内化问题行为展开相关研究,加深对内化问题发生机制的探索,在缓解内化问题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不利影响方面有着重要价值。青少年在青春期这一身体、心理快速发展的特殊时期,同时面对心智的逐渐成熟、认知能力的强化、学业压力的激增、家庭关系的转变等多方面的变化,让青少年在繁重的压力面前,无法做到及时的自我调节与适应。从以往的研究中可以发现青春期的发育让青少年更容易产生包括焦虑、抑郁在内的情绪障碍问题(张蜀, 2017)。
通过吕雨轩等人(2021)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青少年的家庭幸福感可以显著的负向预测青少年个体的消极情绪。结合以往的经验我们不难察觉,拥有幸福家庭关系的青少年,更能够通过与家庭成员的积极互动行为缓冲青春期发育带来的消极情绪;同时,不幸的家庭关系,往往是青少年内化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父母的严厉管教行为常常会加剧亲子间的冲突并阻碍健康情感关系的形成,从而破坏青少年的情绪体验,最终导致青少年无法在家庭中获取足够的幸福感,继而扩大其发生内化问题行为的可能性。
自上世纪中叶以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对父母严厉管教加以关注。父母严厉管教是由体罚、身体虐待和心理攻击共同组成的。国内外相关研究一致表明,在这三种父母严厉管教的形式中,父母心理攻击的发生频率通常处于最高水平(Straus et al., 1998; Liu & Wang, 2018)。据此,我们可以推测拥有高水平父母心理攻击的青少年更容易出现内化问题行为。
从青少年自身的角度来看,青少年一般自我概念的发展缓解了青少年的内化问题。恐惧管理理论指出,一般自我概念是一种维护自身身心健康的机制,但这种机制的作用是有限的,当个体长时间受到严重冲击和威胁时,一般自我概念的社会适应能力就会受到损害,导致个体焦虑、抑郁等内化问题的产生(丛晓波 等, 2005)。青少年时期是个体自我发展走向成熟的关键期,来自父母的心理攻击极易对青少年的一般自我概念产生消极影响。因此,我们推测,父母心理攻击通过影响一般自我概念,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了青少年内化问题的形成过程中。
本研究通过检验父母心理攻击、一般自我概念和青少年内化问题之间的关系,丰富了青少年内化问题的研究内容,为进一步调节青少年问题行为的不利影响、保障青少年心理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内化问题
1.1.1 青少年内化问题的定义
问题行为是一种对青少年社会适应起到阻碍作用、危害到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不良行为,Achenbach(1983)将其分为外化和内化两个维度,并编制了《儿童行为
量表》用于该行为的测量。内化问题(internalizing problem)是一种指向个体内部的消极的情绪情感与行为,通常表现为焦虑、抑郁、退缩、逃避等(徐夫真 等, 2015)。具有内化问题的青少年为了缓解自身的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常常选择逃避外界事物或者压抑自身行为的消极方式。尽管内外化问题同为问题行为的组成部分,但是与外化行为相比,内化问题更加偏向于情绪和行为的综合表现。因此,内化问题的特征更加隐蔽,更难以被及时察觉并加以调节,但却对青少年自身的心理健康存在着持久性的隐患(徐夫真 等, 2015)。
1.1.2内化问题的特征
青春期是个体发展成长过程中所必须经历的一个重要时期,处于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往往面临着身体条件和社会关系的巨大变化,这些变化常常容易导致青少年面临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而内化问题的隐蔽特征,让人更难察觉,导致其不良影响被长期忽略,造成了青少年内化问题的持久性危害(徐夫真 等, 2015)。
张晓等人(2013)的研究表明,具有内化问题的青少年在处于不熟悉的环境时,常感受到强烈的焦虑、抑郁等情绪,并表现出警觉、退缩等回避行为。这种回避态度常常导致青少年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受到孤立和排斥,导致内化问题的青少年产生自卑、孤独等不良情绪。
已有研究表明,内化问题对青少年的学业与社会能力造成强烈的负面影响(Moilanen et al., 2010; Obradović & Hipwell, 2010; van Lier et al., 2012),并且由于青少年缺乏自我调节的能力,严重的内化问题可能是造成青少年吸毒、酗酒等不健康行为的重要原因(Eiden et al., 2016)。对青少年个体成长和社会稳定都造成了严重的消极影响。
1.1.3 内化问题的测量
当下有关内化问题的研究主要采用Achenbach(1983)编制的儿童行为量表(母亲报告版),其中最常用的内化
问题结构是通过焦虑/抑郁和退缩/抑郁两个维度对儿童青少年的内化问题进行测量。
其次,同样由Achenbach(1991)编制的青少年自我评价量表也可以很好的对包括内化问题在内的情绪和行为问题进行测量。
此外台湾学者游錦雲等人(2009)针对台湾地区儿童从忧郁、社交焦虑与社交孤寂三个维度对青少年内化问题进行了界定并编制了儿童内化行为问题量表。
在本研究中,选用应用范围最广,信效度受到国内外研究多次检验的儿童行为量表(母亲报告版)对青少年的内化问题行为进行测量。
1.2 父母心理攻击
1.2.1 父母心理攻击的定义
父母心理攻击(parental psychological aggression)是父母严厉管教的重要表现形式,指的是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通过言语的或象征性的攻击行为对孩子实施的心理上或情感上的拒绝(Straus & Field, 2003)。
当下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结果均表明,在各种父母严厉管教行为中,父母心理攻击有着更高的发生率(Straus & Field, 2003; 刘莉, 吴倩, 2020),但当下关于父母严厉管教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父母体罚与身体虐待等更严重、更外显的形式。
仅有的针对父母心理攻击的研究表明,父母心理攻击可以显著预测个体焦虑、抑郁、人际敏感等内化问题表现,并且预测能力相比于体罚而言要更加显著(王美芳 等, 2015; Wang et al., 2016)。然而当前大多数相关研究仅探讨了父母心理攻击与青少年内化问题之间的直接关系,而对于二者关系的具体作用机制却缺乏足够的探讨与研究。
1.2.2 父母心理攻击的特征
前人研究表明父母心理攻击,很大程度上受到研究对象年龄、性别等自身因素的影响(Straus & Field, 2003)。同时不同文化背景也会对父母心理攻击的特征造成影响。
在小学阶段,McKee(2007)的研究表明男孩比女孩更容易受到的父亲心理攻击,而母亲没有显著差异;而国内研究者刘莉等人(2011)的研究结果则与之截然相反,对于中国小学生而言
父亲心理攻击不存在显著差异,而母亲心理攻击男孩显著高于女孩。而刘蓓等人(2012)对初中生群体的研究则与McKee等人的研究得出了相似的结论。
1.2.3 父母心理攻击的测量
当前父母心理攻击的国内外主流研究均采用Straus等人(1998)亲子冲突解决策略量表的心理攻击分量表,前人的研究也一直证明了该量表在中国文化环境下有着良好的适配性。因此本文也采用这一量表对父母心理攻击水平进行测量。
1.3 一般自我概念
1.3.1 一般自我概念的定义
一般自我概念(general self-concept)是自我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也被称为自尊、自我价值感,是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对自己各方面的总体评价
和整体感知。青少年时期通常是个体一般自我概念发展的关键期。
一般自我概念属于Harter(1985)提出的自我概念多维阶段理论,一般自我概念和社交自我概念、运动自我概念和体貌自我概念一起组成了自我概念。
1.3.2 一般自我概念与父母心理攻击和青少年内化问题的关系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指出青少年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重新定义对自我的认知,树立自我的同一性(林崇德, 2018)。拥有消极的一般自我概念,容易导致青少年对自我的总体评价混乱,因此形成脆弱、无序的认知。研究表明,一般自我概念与青少年的内化问题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即个体一般自我概念越消极、脆弱,越容易造成焦虑、抑郁等内化问题(李荣风, 2013; 董梦佳, 2020)。
个体的一般自我概念是在人社会化的过程中通过长期与人交往的过程逐渐形成的,父母作为青少年的重要他人,对青少年一般自我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父母心理攻击作为父母对子女严厉管教的重要形式对青少年心理和情感都造成了重要影响,经常受到父母心理攻击的青少年很有可能形成消极的、脆弱的一般自我概念,导致青少年在面对问题时更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Yaqun, 2018)。
1.3.3 一般自我概念的测量
Harter提出的自我概念理论将一般自我概念和其他自我概念形式划分开之后,针对性设计了由分别测试四个自我概念的分量表组成的自我概念问卷。该量表采用四点记分的方式,对个体的自我概念进行测量。
本研究就采用该量表的一般自我概念部分进行测量。
1.4 已有研究的局限
虽然从上世纪中叶以来,心理学研究者们就对父母亲的严厉管教对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影响保持着持续的关注,但现有的研究仍然存在些许不足之处,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其一,目前国内外有关父母严厉管教的大部分研究都是将精力投入到父母体罚和身体虐待上,而对于发生最频繁的父母心理攻击缺乏足够的探讨。但是通过有限的关于父母心理攻击的研究可以发现,遭受过父母心理攻击的青少年所表现出的包括焦虑、抑郁、退缩在内的内化问题则更为显著,
所以加强对心理攻击与青少年内化问题的关系的探讨是非常有价值、有意义的。
其二,之前的相关研究对于父母心理攻击与青少年内化问题之间的作用机制的探讨还有待丰富。青春期作为青少年形成自我同一性认知的关键时期,拥有消极的一般自我概念,更容易让青少年出现同一性混乱的问题,使其受到更多内化问题的困扰。而青少年一般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家庭关系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有必要对一般自我概念在父母心理攻击与青少年内化问题的关系中的中介作用进行探讨。
其三,前人研究更多的是将父母心理攻击作为一个整体或者仅仅只讨论母亲心理攻击的影响。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父亲正越来越多的参与到对后代的生活与教育活动中。有研究表明,父亲的教养行为对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与母亲同样重要,并且有其独特性(侯忠伟, 2007)。因此有必要将父亲与母亲心理攻击对青少年内化问题的影响分开来讨论。
第2章 问题提出与研究假设
鉴于对上述文献的综合考量,本研究将分别考察父亲心理攻击与母亲心理攻击对青少年内化问题的直接影响,并试图探讨一般自我概念在父母心理攻击对青少年内化问题影响中的中介作用,
从而明晰导致青少年内化问题的相关因素,为青少年内化问题的进一步理论研究和实践干预提供积极有效的参考和引导。
基于上述情况,
本研究提出:
假设1:父母心理攻击与青少年内化问题显著正相关,一般自我概念与父母心理攻击和青少年内化问题显著负相关。
假设2:一般自我概念在父母心理攻击与青少年内化问题的关系中起到中介作用。
假设3:一般自我概念对父母心理攻击与青少年内化问题的中介作用存在父母性别差异。
图2.1一般自我概念的中介作用示意图
第3章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通过发放问卷,对青岛市某初级中学各年级中学生及其家属进行了测验,共收得有效问卷736份,其中有347名男性被试和389名女性被试。本次测验被试的平均年龄为14岁,其标准差为0.90。
3.2 研究工具
3.2.1内化问题
采用 Achenbach(1983)编制的《儿童行为量表》母亲报告版中最常见的焦虑/抑郁、退缩/抑郁两个维度对青少年的内化
问题进行测量,共21个题目。问卷采用3点记分,从0到2分别表示“不符合”到“符合”。得分越高,则儿童的内化问题越严重。本研究中该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5。其中两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均为0.77。
3.2.2 父母心理攻击
采用Straus等人(1998)编制的亲子冲突解决策略量表的心理攻击分量表(共5题)
测量最近一年内父母分别对青少年实施心理攻击的情况:0表示从不实施;1表示实施过1次;2表示是实施过2次;4表示实施过3-5次;8表示是实施过6-10次;15表示是实施过11-20次;25表示实施过20次以上。将父母在每一题目上得分所对应次数的中位数作为父母心理攻击的频次分(具体为:0次=0, 1次=1, 2次=2, 3-5次=4, 6-10次=8, 11-20次=15, 20次以上=25),父母心理攻击的得分是各题目频繁性得分的总和。本研究父母心理攻击分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0.76和0.74。
3.2.3 一般自我概念
采用Harter(1985)编制的自我概念问卷的一般自我概念分量表,对青少年一般自我概念进行测量。问卷采用0-3的4点计分。得分越高表明青少年的一般自我概念越积极。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0。
3.3 施测程序
首先,在本次研究开始施测之前,确保本次测验的所有主试人员均为具备心理学专业知识和素养的心理学类专业本科生,并对所有主试进行培训,确保施测的标准性。本次培训要求:(1)主试熟练掌握指导语的使用,并在实测过程中严格执行。(2)主试需要熟练掌握问卷内容和作答方式与要求,了解施测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注意事项,并指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之后,在施测前事先联系相关单位领导,并征得被试者以及学生家长的同意,以班级为单位集体进行问卷调查,主试在开始前需要讲解指导语,并在开始测试后及时解答被试作答过程中遇到的疑惑。达到规定时间后,按时回收所有问卷,由主试统一带回并进行检查。
3.4 数据处理方法
使用SPSS22.0和PROCESS插件对最终有效问卷数据进行数据处理。
3.5 结果与分析
3.5.1 描述性统计结果
对父母实施心理攻击频次的统计分析发现,最近一年内,大约有60.7%的父亲和61.2%的母亲曾对青少年实施过心理攻击。为了研究性别因素对父母心理攻击水平的影响,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各变量进行分析发现:相对于母亲而言,
父亲更容易对男孩实施心理攻击,其频繁性显著高于女生(t=2.26, p=0.024,d=0.17), 而母亲对男孩女孩实施心理攻击的频繁性并没有显著性别差异(t=1.12, p>0.05);一般自我概念不存在显著性别差异(t=1.32, p>0.05);另外青少年内化问题在各维度上均不存在性别差异(t=–0.17, p>0.05)。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见表3.1。
表3.1 父亲和母亲心理攻击的描述性统计结果(M±SD)
| M±SD | 性别差异 |
项目 | 男生(N=347) | 女生(N=389) | t | p(双尾) | 效应量 |
父亲心理攻击 | 1.04±1.39 | 0.82±1.24 | 2.26* | 0.024 | 0.17 |
母亲心理攻击 | 1.04±1.42 | 0.93±1.23 | 1.12** | 0.256 | |
一般自我概念 | 2.19±0.62 | 2.13±0.59 | 1.14 | 1.880 | |
青少年内化问题 | 0.23±0.24 | 0.24±0.24 | –0.17 | 0.876 | |
青少年焦虑/抑郁 | 0.23±0.23 | 0.23±0.25 | –0.73 | 0.464 | |
青少年退缩/抑郁 | 0.24±0.30 | 0.23±0.28 | 0.33 | 0.742 | |
注:*p<0.05, **p<0.01,***p<0.001下同
3.5.2 父母心理攻击、一般自我概念与内化问题的相关分析
为分析父母心理攻击、一般自我概念和青少年内化问题及各维度的关系,将其所有的平均值标准化处理后进行皮尔逊积差相关分析,如表3.2所示。结果表明:从全样本来看,父母心理攻击分别与一般自我概念呈现显著的负相关(r=–0.20, p=0.001)(r=–0.20, p<0.001);与青少年内化问题均呈显著正相关(r=0.22, p<0.001) (r=0.23, p<0.001);父母心理攻击与青少年内化问题的两个维度即焦虑/抑郁(r=0.19, p<0.001) (r=0.21, p<0.001)和退缩/抑郁(r=0.20, p<0.001) (r=0.20, p<0.001)也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一般自我概念与青少年内化问题及其各维度均呈显著的负相关(r=–0.30, p<0.001) (r=–0.25, p<0.001) (r=–0.30, p<0.001)。
表3.2 各变量的相关关系
变量 | 1 | 2 | 3 | 4 | 5 | 6 |
1父亲心理攻击 | 1 | | | | | |
2母亲心理攻击 | 0.72** | 1 | | | | |
3一般自我概念 | –0.20** | –0.20** | 1 | | | |
4青少年内化问题 | 0.22** | 0.23** | –0.30** | 1 | | |
5青少年焦虑/抑郁 | 0.19** | 0.21** | –0.25** | 0.88** | 1 | |
6青少年退缩/抑郁 | 0.20** | 0.21** | –0.30** | 0.92** | 0.62** | 1 |
3.5.3 中介效应检验
为了检验假设的中介模型是否成立,采用Hayes编制的SPSS插件PROCESS插件的Model4,加入一般自我概念、父母心理攻击、青少年内化问题这三个变量,其中一般自我概念作为
中介变量,父母心理攻击作为自变量,青少年内化问题作为因变量;加入性别作为控制变量,经过5000次抽样估计以及95%置信区间的方法对理论模型进行检验。为了探讨父母性别是否会给一般自我概念的中介作用带来差异,在这里将父亲心理攻击与母亲心理攻击分开进行检验。
(1)父亲中介效应检验
如表3.3所示,在控制了青少年的性别的条件下,
父亲心理攻击对青少年内化问题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0.04,p<0.001),对青少年一般自我概念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β=–0.10,p<0.001);将中介变量一般自我概念纳入回归方程后,
青少年一般自我概念和父亲心理攻击对青少年内化问题的预测作用均显著(β=–0.11,p<0.001) (β=0.03,p<0.001)。
从表3.4可以看出,一般自我概念满足Bootstrap95%的置信区间的上限和下限均不包含0,这说明:一般自我概念在父亲心理攻击对青少年内化问题的预测中起到部分中介的作用。
表3.3各变量间关系的回归分析(父亲)
回归方程 | 整体拟合系数 | 回归系数显著性 |
结果变量 | 预测变量 | R | R² | F | β | t |
青少年内化问题 | | 0.22 | 0.05 | 18.06*** | | |
| 性别 | | | | 0.01 | 0.43 |
| 父亲心理攻击 | | | | 0.04 | 6.01*** |
一般自我概念 | | 0.22 | 0.048 | 18.11*** | | |
| 性别 | | | | –0.08 | –2.18 |
| 父亲心理攻击 | | | | –0.10 | –5.78*** |
青少年内化问题 | | 0.34 | 0.12 | 32.48*** | | |
| 性别 | | | | –0.002 | –0.17 |
| 父亲心理攻击 | | | | 0.03 | 4.50*** |
| 一般自我概念 | | | | –0.11 | –7.65*** |
表3.4 一般自我概念在父亲心理攻击和青少年内化问题中的中介效应检验
| 效应值 | Boot标准误 | Boot CI 下限 | Boot CI 上限 | 效应占比 |
间接效应 | 0.01 | 0.003 | 0.006 | 0.017 | 26.38% |
直接效应 | 0.03 | 0.007 | 0.016 | 0.045 | 73.62% |
总效应 | 0.04 | 0.008 | 0.025 | 0.056 | |
图3.1一般自我概念的中介作用示意图(父亲)
(2)母亲中介效应检验
如表3.5所示,在控制了青少年的性别的条件下,
母亲心理攻击对青少年内化问题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0.004,p<0.001),对青少年一般自我概念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β=–0.07,p<0.001);将中介变量一般自我概念纳入回归方程后,青少年一般自我概念和母亲心理攻击对青少年内化问题的预测作用均显著(β=–0.004,p<0.001) (β=–0.11,p<0.001)。
从表3.6可以看出,一般自我概念满足Bootstrap95%的置信区间的上限和下限均不包含0,这说明:一般自我概念在母亲心理攻击对青少年内化问题的预测中起到部分中介的作用。
表3.5 各变量间关系的回归分析(母亲)
回归方程 | 整体拟合系数 | 回归系数显著性 |
结果变量 | 预测变量 | R | R² | F | β | t |
青少年内化问题 | | 0.23 | 0.05 | 20.08*** | | |
| 性别 | | | | 0.04 | 6.34 |
| 母亲心理攻击 | | | | 0.004 | 0.25*** |
一般自我概念 | | 0.21 | 0.05 | 17.24*** | | |
| 性别 | | | | –0.09 | –5.62 |
| 母亲心理攻击 | | | | –0.07 | –2.01 |
青少年内化问题 | | 0.35 | 0.12 | 33.91*** | | |
| 性别 | | | | 0.03 | 4.88 |
| 母亲心理攻击 | | | | –0.11 | –7.64*** |
| 一般自我概念 | | | | –0.004 | –0.31*** |
表3.6 一般自我概念在母亲心理攻击和青少年内化问题中的中介效应检验
| 效应值 | Boot标准误 | Boot CI 下限 | Boot CI 上限 | 效应占比 |
间接效应 | 0.01 | 0.003 | 0.005 | 0.016 | 24.15% |
直接效应 | 0.03 | 0.008 | 0.016 | 0.047 | 75.85% |
总效应 | 0.04 | 0.009 | 0.026 | 0.059 | |

图 3.2一般自我概念的中介作用示意图(母亲)
第4章 讨论与结论
4.1讨论
本研究构建了一个中介模型,证明了父母心理攻击通过影响青少年的一般自我概念对其内化问题行为进行预测,同时也验证了父母性别给父母心理攻击带来的差异。本研究的结果对于学校、家庭以及青少年自己对青少年的教育有着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4.1.1 父母心理攻击对青少年内化问题的预测作用
目前国内外已经有许多研究表明,父母心理攻击可以显著的预测青少年内化问题(Miller-Perrin et al., 2009; Liu & Wang, 2015)。这一结论在本研究中也再次得到了证实。在本研究中父亲与母亲的心理攻击分别与
青少年内化问题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并且在青少年内化问题的两个维度(焦虑/抑郁、退缩/抑郁)上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说明受到父母心理攻击越频繁的孩子产生内化问题的倾向与程度就会越大,即父母心理攻击是青少年内化问题的直接影响因素。
这一结果告诉我们,
虽然心理攻击的严重程度比体罚、身体虐待这另外两种父母严厉管教行为要轻,但仍然为青少年内化问题的产生带来了一定风险。其原因可能包括以下几点:首先,父母心理攻击有可能导致青少年对父母依恋的不安全感(Gallarin & Alonso-Arbiol, 2012)。而有关依恋理论的相关研究表明,不安全的父母依恋与青少年的内化问题有着显著的负相关(陈万芬 等, 2016),而不安全的父母依恋进一步影响了青少年健康的自我概念的形成,从而导致青少年更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内化问题行为(温兴盛 等, 2015)。其次,发展情境理论也表明,家庭环境和父母等大多数情况下作为青少年无法选择的情境因素,与青少年个体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联系,发展不良的青少年个体可能会不断加深与家庭、父母之间的矛盾,从而进一步导致父母心理攻击的产生,形成恶性循环。
4.1.2 一般自我概念的中介作用
经过研究发现一般自我概念部分中介父母心理攻击与青少年内化问题的关系,这表明父母心理攻击既可以直接对青少年的内化问题造成影响,也可以通过阻碍青少年形成健康的一般自我概念从而促使青少年内化问题的产生。这可能是因为青少年的自我正处于不成熟的发展阶段,面对统一性混乱的发展危机,任何来自他人的评价都容易影响到青少年个体一般自我概念的形成。来自父母的辱骂、诅咒、威胁等心理攻击行为很可能导致青少年无法形成健康、积极的自我认知。因此,父母心理攻击对青少年一般自我概念的影响是符合预期的,并且实证研究的结果也充分地证实了这一点。
一般自我概念高的个体在面对自身可能的内化问题时有着低一般自我概念的个体所不能及的优势,高一般自我概念的个体通常表现得更加自信,对自己有着更高的自我评价。因此,他人消极评价对他们的干扰会得到有效的缓解,从而更多的感受到积极的情绪,继而可以更有效地避免问题行为的产生。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一般自我概念对青少年内化问题的水平有着正向的预测作用。
基于此,我们可以从研究结果中得出结论,父母心理攻击通过对青少年一般自我概念的影响
对青少年的内化问题行为施以间接影响,本研究假设2提出的中介模型成立。
4.1.3 父母心理攻击存在的性别差异
在本研究中,最近一年内大约有60.7%的父亲和61.2%的母亲对子女实施了心理攻击,发生率也属于较高水平,与前人研究结果较为一致。但与以往针对小学生群体的研究不同的是,父亲心理攻击与母亲心理攻击在总体频繁性上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同时,实证结果表明一般自我概念对父母心理攻击与青少年内化问题的中介作用中父母性别差异的影响并不显著,假设3不成立。
但本研究发现,从子女的性别角度来看,男孩受到来自父亲的心理攻击要显著高于女孩,而母亲心理攻击并为表现出显著的性别差异,同时男女间的一般自我概念水平和内化问题程度并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这样看来,虽然在现今的教育环境下随着父亲越来越多的参与到对青少年的教育活动中,导致父亲心理攻击和母亲心理攻击呈现出相似的水平,但母亲依然是青少年教养行为的主要实施者,因此母亲心理攻击给青少年造成的消极影响依然更加显著。这样或许可以解释父亲心理攻击的性别差异为何没有导致青少年一般自我概念和内化问题的性别差异。
4.1.4 研究的教育意义
在前文中,我们已经就父母心理攻击对青少年内化问题的深刻影响进行了讨论。据此在针对青少年的教育过程中,父母和学校教育者在发现青少年内化问题情况时,应当考虑到父母心理攻击的因素,及时进行家校沟通,打造联合教育平台,尽可能的减少父母心理攻击的发生。其中,父母自身应当及时纠正不当的严厉管教行为,保障青少年健康自我认知的形成;同时,学校方面在发现青少年的内化问题行为后也应及时的了解情况,进行有效的家校沟通合作,充分的保障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安全;此外,社会层面也应当加强健康教育观念的宣传和良好风气的营造,推动我国青少年儿童家庭教育的和谐稳定发展。
与此同时,经过本文的研究,我们也可以发现,一般自我概念作为青少年自我认识形成的重要指标,与青少年内化问题的形成有着密切联系。本研究在探讨父母心理攻击对青少年内化问题的预测作用的基础上,还从青少年自身的角度,考察了青少年一般自我概念与父母心理攻击和青少年内化问题的内在联系。
因此在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和家庭还应该更多的关注青少年自我认知能力的培养,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调整长期以来过度关注学业成绩的现状,加强对青少年健康人格和自我认识的培养。同时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更积极的落实好国家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安排,切实保障好青少年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权利,关注青少年自我评价的规律,利用一般自我概念的中介效应,通过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等手段,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自我认知,培养学生自尊自信的良好心态,削弱由家庭纠纷给青少年情绪带来的消极影响,促进人才培育的全面发展。
4.1.5 本研究的贡献、不足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实验方法,检验了一般自我概念在父母心理攻击和青少年内化问题之间的中介作用,证实了一般自我概念在其中起到的部分中介效应,为我国父母心理攻击领域和青少年内化问题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证据,丰富了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拓宽了针对父母心理攻击的研究思路。在实践方面,本研究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解决青少年内化问题的新思路,有利于更好地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
但是,受个人专业能力以及知识储备的限制,本研究的理论结构可能存在一定的缺陷,在以后的研究中会持续加以完善和补充。
此外,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本研究被试范围比较狭窄,受到地域的限制,可能无法代表全国青少年的整体情况,在未来有必要对不同地区、不同家庭条件的被试群体加以细分进行进一步的深入探讨。
4.2 结论
本研究通过问卷法,经过对模型的假设检验
发现以下结论:
(1)父母心理攻击与青少年内化问题呈现显著正相关,青少年一般自我概念与父母心理攻击和青少年内化问题呈现显著负相关。
(2)一般自我概念在父母心理攻击影响青少年内化问题的过程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这一作用并不存在显著的父母性别差异。
参考文献
陈万芬,张大均,潘彦谷,程刚,刘广增.(2016).青少年父母依恋与抑郁的研究:心理素质的中介作用.心理科学,39(6),1282.
丛晓波, 田录梅, 张向葵. (2005). 自尊:心理健康的核心——兼谈自尊的教育意境.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5.
董梦佳. (2020). 青春期发育时间、母亲内化问题与青少年内化问题的关系(硕士学位论文). 青岛大学.
侯忠伟. (2007). 父母参与教养、共同教养与儿童行为的关系(硕士学位论文). 山东师范大学,济南.
李荣风. (2013). 自我概念,母亲抑郁与青少年焦虑/抑郁之间的关系(硕士学位论文). 山东师范大学, 济南.
刘蓓,魏志民,邢晓沛,&王美芳.(2012).父母严厉管教与初中生外化问题行为的关系.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6),842-845.
刘莉,王美芳,邢晓沛.(2011).父母心理攻击:代际传递与配偶对代际传递的调节作用.心理科学进展,19(3),328–335.
刘莉, 吴倩. (2020). 父母心理攻击与儿童问题行为:另一方父母支持的调节作用.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8(6), 6.
吕雨轩,张家硕,殷海琪,李科震,窦龙祺,王承国.(2021).烟台市大学生消极情绪与家庭幸福感的关系.中国卫生统计(03),399-401.
王美芳,刘莉,金英娣.(2015).父母心理攻击与小学儿童焦虑的关系:儿童自尊的中介作用.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3(2),273-276.
温兴盛,秦素琼,玉丁婕.(2015).农村青少年依恋,自我概念与社交焦虑的关系.中国健康教育(8),766-769.
徐夫真,张玲玲,魏星,张文新,陈亮,纪林芹,陈欣银.(2015).青少年早期内化问题的稳定性及其与母亲教养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31(02),204-211.
游錦雲,李思賢,李蘭,陳玉佩.(2009).兒童內化行為問題測量工具的建立及其信效度研究.測驗學刊56(3),295-319.
张蜀. (2017). 青春期发育对青少年情绪易感性的影响(硕士学位论文). 西南大学, 重庆.
张晓,王玉英,李环,刘文玲,王莉.(2013).儿童行为抑制性与母亲教养行为:一项追踪研究.心理科学,36(4),910-914.
曾延风. (2003). 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理论分析及其对大学生抑郁情绪调控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江西师范大学, 南昌.
Achenback, T., & C. Edelbrock (1983). Manual for the child behavior checklist and revised child behavior profile. Burlington, VT: University of Vermont, Department of Psychiatry.
Achenback, T. M. (1991). Manual for the Youth Self-Report and 1991 profile. Burlington, VT: University of Vermont, Department of Psychiatry.
Eiden, R. D., Lessard, J., Colder, C. R., Livingston, J., Casey, M., & Leonard, K. E. (2016). Developmental cascade model for adolescent substance use from infancy to late adolescence.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52(10), 1619.
Gallarin, M., & Alonso-Arbiol, I. (2012). Parenting practices, parental attachment and aggressiveness in adolescence: A predictive model. Journal of adolescence, 35(6), 1601-1610.
Harter, S. (1985). The Self-perception profile for children manual. University of Denver.
Liu, L., & Wang M. (2015). Parenting stress and children’s problem behavior in China: The mediating role of parental psychological aggression.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29(1), 20.
Liu, L., & Wang M. (2018). Parental harsh discipline and adolescent problem behavior in China: perceived normativeness as a moderator. Child Abuse & Neglect, 86, 1-9.
McKee, L., Roland, E., Coffelt, N., Olson, A. L., Forehand, R., Massari, C., ... Zens, M. S. (2007). Harsh discipline and child problem behaviors: The roles of positive parenting and gender. Journal of family violence, 22(4), 187-196.
Miller-Perrin, C. L., Perrin, R. D., & Kocur, J. L. (2009). Parental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aggression: Psychological symptoms in young adults. Child Abuse & Neglect, 33(1), 1-11.
Moilanen, K. L., Shaw, D. S., & Maxwell, K. L. (2010). Developmental cascades: Externalizing, internalizing, and academic competence from middle childhood to early adolescence. 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 22(3), 635-653.
Obradović, J., & Hipwell, A. (2010). Psychopathology and social competence during the transition to adolescence: The role of family adversity and pubertal development. 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 22(3), 621-634.
Straus, M. A., & Field C. J. (2003). Psychological aggression by American parents: National data on prevalence, chronicity, and severity.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65(4), 795-808.
Straus, M. A., Hamby, S. L., Finkelhor, D., Moore, D. W. & Runyan, D. (1998). Identification of child maltreatment with the Parent-Child Conflict Tactics Scales: Development and psychometric data for a national sample of American parents. Child Abuse & Neglect, 22(4), 249-270.
van Lier, P. A., Vitaro, F., Barker, E. D., Brendgen, M., Tremblay, R. E., & Boivin, M. (2012). Peer victimization, poor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the link between childhood externalizing and internalizing problems. Child development, 83(5), 1775-1788.
Wang, M., Wang, X., & Liu, L. (2016). Paternal and maternal psychological and physical aggression and children's anxiety in China. Child Abuse & Neglect, 51, 12-20.
Wang, Y. (2018, June). Internalizing and Externalizing Problem Behaviours and Their Relations with Self-Concept and Parental Psychological Aggression among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Proceedings of the 2018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Education and Social Science (ICMESS 2018) (pp. 507-510). Atlantis Press.
附录 本研究所采用的量表与问卷
附录 1:青少年内化问题行为量表
尊敬的家长:
您一定知道,孩子的健康发展与家庭环境有密切关系。为了准确了解青少年心理与行为的发展过程,我们请您提供有关您家庭及孩子的一些情况。下面是一套调查问卷,主要涉及孩子的行为表现。大部分题目只需要您在选项上打“√”就可以了。这些问卷只为科学研究所用,除研究者外,没有人会看到您的回答。请您按照真实情况填写。谢谢您的合作!
下面是一些描述儿童行为的句子,请根据您的孩子在过去半年中的情况来填写。 请仔细阅读每句话,并在相应的选项上打“√”。
焦虑/抑郁(13个项目):
1.害怕某些动物、某些东西或某些地方(不包括学校)
不符合 有点符合 非常符合
2.怕去上学
不符合 有点符合 非常符合
3.怕自己想坏或做坏事
不符合 有点符合 非常符合
4.觉得或抱怨说没有人喜欢自己
不符合 有点符合 非常符合
5.觉得自己没用,有自卑感
不符合 有点符合 非常符合
6.神经过敏,容易紧张
不符合 有点符合 非常符合
7.过度恐惧或焦虑
不符合 有点符合 非常符合
8.过分感到内疚,总是觉得自己有错
不符合 有点符合 非常符合
9.觉得自己必须十全十美
不符合 有点符合 非常符合
10.敏感,容易难为情
不符合 有点符合 非常符合
11.说过自杀
不符合 有点符合 非常符合
12.忧心重重,担心很多事
不符合 有点符合 非常符合
13.经常哭
不符合 有点符合 非常符合
退缩/抑郁(8个项目):
1.喜欢一个人单独呆在一边,不和别人一起
不符合 有点符合 非常符合
2.他(她)喜欢地东西非常少
不符合 有点符合 非常符合
3.不愿和别人讲话
不符合 有点符合 非常符合
4.有事憋在心里不说出来
不符合 有点符合 非常符合
5.腼腆,胆小
不符合 有点符合 非常符合
6.退缩,不合群
不符合 有点符合 非常符合
7.不活跃,动作迟缓,没精神
不符合 有点符合 非常符合
8.不快乐、悲伤或郁郁寡欢
不符合 有点符合 非常符合
附录 2:父母心理攻击量表
我们可能经常做错事、不听话或者做一些让父母生气的事。当你做错事或做了让你父母伤心或生气的事情的时候,或者当你的父母因为别的原因生气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下表中列出了一些父母可能的做法,请根据你在最近一年内经历下列行为的次数,在相应的数字上打勾“√”。
| 0次 | 1次 | 2次 | 3-5次 | 6-10次 | 11-20次 | 20次以上 | 近一年内没发生过,但之前发生过 |
1. 恐吓说要打我,不过并没有真的打 | 父亲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母亲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2. 对我大喊大叫 | 父亲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母亲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3. 咒骂我 | 父亲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母亲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4. 用一些带“愚笨”、“懒惰”意思的词来说我 | 父亲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母亲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5. 对我说会把我送走或者把我赶出家门 | 父亲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母亲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附录 3:一般自我概念量表
12.自信 不自信
A. 完全符合 B. 比较符合 C. 完全符合 D. 比较符合
13.对自己很满意 对自己不满意
A. 完全符合 B. 比较符合 C. 完全符合 D. 比较符合
14.对自己的行为方式很满意 对自己的行为方式不满意
A. 完全符合 B. 比较符合 C. 完全符合 D. 比较符合
15.相信自己做的事情是正确的 不相信自己
A. 完全符合 B. 比较符合 C. 完全符合 D. 比较符合
16.觉得自己是一个好孩子 觉得自己不是个好孩子
A. 完全符合 B. 比较符合 C. 完全符合 D. 比较符合
17.觉得自己现在这样挺好 觉得自己现在这样不好
A. 完全符合 B. 比较符合 C. 完全符合 D. 比较符合
18.做事情做得很好 做事情做得不好
A. 完全符合 B. 比较符合 C. 完全符合 D. 比较符合
致谢
不觉又至一年春,樱花落尽影彷徨。人在青葱年少时,总不经意间的肆意挥洒,而时间也就在这肆意中恍然而去。不觉之间已经四年过去,在这即将毕业的人生转折之际,仿佛依稀还能看见当初只身赴往青岛求学的身影。非常感谢这四年的时光,感谢这四年的际遇,和四年中遇到的人。
师道既尊,学风自善。在此首先想要感谢的是大学期间的指导老师——魏星。在治学上,魏老师一直秉承着弃虚就实的严谨作风,这样的作风也深深的影响了包括我在内的每一位组员。回想起论文写作历程中的点滴往事,从文章选题的推敲,到研究方向的确立,从实验数据的处理,到论文整体的修整。实在不敢去想,这一系列的环节,若离开了您的指导,我该如何完成。可以说正是老师细致无私的教导,和对待学术的较真态度,才督促着我成就了这篇代表着一位本科生四年所学的文章。
从恩师这里学到的大局观念、科学精神和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仿佛为我的人生提供了一把钥匙,赋予无限可能。因此,在这里我怀着无法言喻的感激之情,向魏星老师致以崇高的敬意。
其次,我还要感谢我的辅导员李幸老师、班主任胡琳丽老师、李晓老师、蔡晨老师、陈兴华老师、丁月增老师、宫准老师、黄艳老师、兰公瑞老师、兰玉萍老师、吕梦老师、任菲菲老师、陶明达老师、张黎老师等各位老师。是各位老师风格各异的教学方式和精湛的讲课技巧,引领着我一步一步的认知到心理学的美妙与智慧,让我在求学生涯里扎实的掌握了丰富的专业知识,也为毕业论文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此,感谢青大心理系全体教师的悉心指点。
尤其要感谢的还有薛兴元学长,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时常于百忙之中抽出闲暇,为我指点迷津、传授经验。在我论文刚刚开始思路困顿不知从何落笔之时,薛兴元学长与我耐心长谈,帮助我整理思路,点明方向。在我面对反复的数据不知该如何是好时,学长细心的帮我搜罗教程,一步步教会我统计程序的使用方法和数据的处理方式。在论文写作和修改的过程中,学长也细致的帮我参详文章,及时给出点评和意见。正是因为薛兴元学长,让我感受到了同门间不断延续的情意和传承。此情难忘,唯以终生以敬之。
醉卧浮山今朝醒,笑叹碧波迎风泠。莘莘万里求知路,但求数偶伴同行。
大一时书就的一首《浮山梦》回首读来总是颇为庆幸。从未离开故土的少年骤然踏上新的征程,从洞庭湖畔走到崂山瀚海,陌生的城市如今却难舍难离,非常感谢张顺星、张遂遂、韦明君、李永琪、邵民、朱小睿、李纯鑫、叶海谋、胡道镇这九位舍友。感谢你们在我写作遇到困难时的倾力协助,感谢你们在我遇到阻碍时的指点迷津,更感谢各位在这四年的陪伴,让501成为“家”的又一代名词。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各位都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取得更好的发展。
此外,感谢我的父母亲朋,无时无刻的鼓励和帮助。更要感谢伟大的祖国,为我们青年学子提供安稳、和平的研究环境。
在往后的日子里,我还会一如既往的加强学习,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所学,为祖国繁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